Menu
EN NL

文旅活动

江苏运河文化之旅-第一站:苏州 “悠扬运河、天堂苏州”(下)

2001/11/17
海牙中国文化中心

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,串连起一条南北向的经济带和文化带,承载和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。江苏作为孕育大运河的摇篮,被运河滋润的历史最久。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,以其特定的地理、人文环境,含英咀华、钟灵毓秀,串连吴文化、淮扬文化、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,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江苏运河文化。大运河江苏段沿线8个城市,在大运河的滋润下形成了既有统一性又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。

为了更好地向荷兰民众展示‘流动的文化’‘活态的文化’,依托运河文化资源,讲好大运河文化的江苏故事,海牙中国文化中心联合爱涛文化集团,携手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镇江、扬州、淮安、宿迁、连云港等多家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(院),推出《运河之滨的典藏文化》系列线上展,紧扣运河文化和运河沿线城市特色,用文物精品讲述运河开凿对人口迁徙、经贸往来、科技交流、宗教传播和生产生活方式、文化艺术的影响,展示大运河各个时期的发展特色和城市文明,多角度、多侧面直观展示大运河为沿岸城市居民带来的美好生活,全方位解读运河承载的历史故事和灿烂文明。


第三组 物阜民丰,人文荟萃

 

运河贯通后,江南经济日渐繁荣。宋元以来,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为人称道;明清两代,苏州以一府而成四方辐辏之区。士民生活,优裕精雅;名士风流,人文荟萃;梨园优孟,粉墨登场,“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”。

 

01. 元《七君子图》 








元《七君子图》 
纵36.0厘米 横1010.0厘米
顾笃琨捐赠  苏州博物馆藏


墨竹以北宋文同为宗师,至元而集其大成。此卷集元赵天裕、柯九思、赵原、顾安、张绅、吴镇等六人所画墨竹而裱于一长卷中,其中柯九思两帧。或丛竹烟笼,或老干斜出;或为龙角,或为纤竹;或作推蓬,或如风尾。形态万千而逸笔横出,堪称-一部具体而微的元代墨竹简史。此卷曾经徐守和、张见阳、乔崇修、蒋光煦、李鸿裔、顾文彬递藏。现卷前有蒋光煦和吴大微题签,又有乔崇修、张廷济、吴昌硕三段引首。原卷后装有盛麟、倪瓚等八家题咏,后被割移(现藏上海博物馆)。又原卷尚有顾安一幅,佚去,顾文彬配入家藏吴镇一-幅。缪曰藻《寓意录》卷二、顾文彬《过云楼书画记》卷六著录。鉴藏印有“项墨林鉴赏章”白文印、“见阳子珍藏记”朱文印、“蒋光煦审定” 白文印等。

 

02. 忠靖冠



明·忠靖冠  
苏州博物馆藏
 

忠靖也作“忠静”,明代嘉靖年间制定的官帽之一。此顶忠靖冠为陪葬之物,出土于王锡爵墓。王锡爵,苏州太仓人。万历年间官至内阁首辅,谥号文肃。其家族后代名人辈出,影响力绵延数百年,如画坛名家王时敏、王原祁,大学士王掞等,有“四代一品”之说。冠黑素绒面,麻布里,后有二山,冠顶方平而中略高。冠上五梁和两旁如意纹自双侧盘及冠后,各压以金线,冠边以金线缘之。

 

03. 白玉人物槎


清·白玉人物槎  
长19.7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
 

玉质莹润细腻,以柳树杆作槎,槎尾立弯曲状柳枝,槎底与边阴刻水花纹。槎上前后分立四人:妇人槎后执桨,旁立一孩童,天真可爱。槎头一老一少正在欢快地撒网捕鱼。槎中雕一竹编大筐,用来盛装捕获的鱼虾。整槎圆雕、浮雕、阳刻等多种技艺相结合,人物造型栩栩如生,琢工精细。

 

04. 苏州绢泥人戏剧人物(一组)



民国·苏州绢泥人戏剧人物(一组)  
高16厘米
苏州博物馆藏
 

绢泥人分别以传统戏曲剧目《杨排风》《金雁桥》《长坂坡》三出古装折子戏为原型塑成。《杨排风》塑一老生、一彩旦。老生冠官帽,戴三髯,着黄色“开氅”服,穿厚底靴,右手执扇于胸前。彩旦着红色裙袄裤,束黄色长腰带。左手前伸,右手侧挑。《金雁桥》塑一武生一老生。武生着红色“大靠”服饰,一手平伸持枪,一手侧伸,穿厚底靴。老生着深色“八卦服”,头戴“八卦巾”,三髯,右手持鹅毛扇于身前,左手后摆,穿厚底靴。《长坂坡》塑一武生、一青衣。武生着黄色“大靠”,厚底靴,双手向左伸。青衣着对襟褶子服,双手托抱一婴儿。人物头部用泥模制成,面部涂彩色后开相,手为捏制而成,头部有的为泥塑,有的则用纸、绢、线等物制成粘贴,服饰均为纸、绢、线粘贴、编扎,并用色彩勾描图案制成,肢体分别用竹、木等物支撑。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苏州,明清以来在运河沿线流行传播。此组戏文泥塑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盛况。

 

第四组 天工苏作 承办内廷
 

清代苏州手工业空前繁荣,在内务府、苏州织造等官署组织下,苏州丝织、玉雕、金砖烧造等工艺行当多承办宫廷内用器物,有“宫廷样,苏州匠”之称。经由运河,苏州精细雅洁的工艺品和巧夺天工的匠人,源源不断输送京师。

 

01.碧玉西番莲纹双耳活环大洗


清乾隆·碧玉西番莲纹双耳活环大洗  
苏州博物馆藏


玉质呈菠菜绿,壁薄均匀,具有较高的透明度,抛光技艺精湛,制作工整。双耳活环,外壁琢缠枝纹莲,比喻官之清廉,世代绵延。清代苏州已经是全国玉器手工业中心,民间玉肆十分繁荣,尤其是清乾隆年间,苏州阊门专诸巷一带随处可闻玉砂砂声,乾隆诗中赞曰“相质制器施琢剖,专诸巷益出妙手”。

 

02.红色金斜卍字织锦缎

 



清·红色金斜卍字织锦缎 
门幅72.0-81.0cm
苏州博物馆藏


织锦缎是我国传统的丝织品种之一,19世纪末在我国江南织锦基础上发展而成。其以缎为地,以三种以上的彩色丝为纬,即一组经与三组纬交织的纬三重纹织物,是我国丝绸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。这匹织锦缎是光绪三十三年(1907)苏州织造的真金丝织锦缎,上有“苏州织造臣德寿”七字。织锦缎中夹一票据为“苏州织造臣崇启:光绪三十三年分办,宫用长四丈木大红片金缎疋,光绪三十三年分解”,并盖有朱砂印一枚,但字迹模糊,无法辨识。清代,苏州织造局承办的上用、官用织染缂绣、缎疋服饰等,正是通过运河北上入京。该织锦缎1974年由故宫博物院调拨至苏州博物馆保存。

特别鸣谢:爱涛文化集团,苏州博物馆

-活动日历

© 2023 海牙中国文化中心  |  隐私条款